首页 > AG新闻中心 > 酒店行业动态

AG真人平台|对话吴松(中):如果传祺搞不成,我就离开汽车行业?|?汽车商业评论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3:18    次浏览

他敞开心扉,谈9年来作为广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带领传祺闯关的心路历程《汽车商业评论》记者葛帮宁贾可2007年初,广汽集团会议室里,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、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、时任广汽集团副总经理、广汽研究院院长黄向东和吴松围坐在圆形会议桌两边。会议已进行一段时间,四人面色凝重,现场气氛不同寻常。“广汽做自主绝不动摇。不成功,我辞职。”吴松突然说道。现场重归于沉寂。少顷,吴松拍拍黄向东的肩膀:“黄教授,做不好,就拿我俩先开刀。你还回去当教授,我去炒股,做资本运作。“然后他面色一顿,用一种鲜有的郑重其事的语气接着说:“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,绝不懈怠。”2007年5月,广汽集团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组成立,广汽集团张房有董事长任领导小组组长,吴松是工作小组负责人。与外界想像的不同,早期他严格控制人数,只招少量核心骨干。至当年年底,员工扩至38人。表面看,吴松性格外向,但其实当时他心里也没底。他这样谈起没有大规模引进人才的原因:“招那么多人,又没人指导他们,就会出问题。”他说。甚至有些员工下班早退,他不点名,也不批评,因为“不能给他们布置任务,其实也布置不了任务,我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”。2008年广汽乘用车公司成立,接下来的两年,这个已扩至300人的团队必须要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组委会提供服务用车。“根本不知道车在哪里,看到广汽本田、广汽丰田那么先进,再一看传祺,就是一片黄土。”吴松说。这种形势下,他带队,包括广汽研究院和广汽乘用车骨干在内,一行数十人对国内主要自主品牌进行全面考察。摸清自主品牌现状和彼此根底后,吴松得出结论是“还来得及,广汽自主还有机会”。据吴松回忆,建立自信其实有几个关键节点:2008年,阿尔法·罗密欧平台到位,对平台解读之后,他才觉得心里稍有点小底;2010年,传祺工厂建成,第一款车下线,而且外界对传祺开始有所肯定评价的时候,这才初步有了自信。到了第二款车传祺GS5出来之后,因为极快地总结了第一款车的经验和教训,在同一个平台里面做了改变,所以GS5卖火了之后就有了一些信心。转折点在2013年。当年,基础打好,开始谋划后续产品、工厂建设和企业布局,销售8.5万辆,而且实现了首度盈利,这时自信更强。到2014年,传祺对未来五年有了清晰定位,尤其2015年参加北美车展,“从外国人看传祺品牌的那种眼神,那种尊重的态度,都给我们信心”,到这时就已信心满满。 通常容易让外界忽略的一个事实是,吴松对市场的高度重视程度。“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,实际就是市场,销售始终影响一个品牌的成功”——类似这样的话,他重复了好几次。自2009年起,吴松就带头跑市场,每月至少5天~10天,甚至还一起开拓渠道。3年后,随着传祺一步步成长,分身无术的他将开拓渠道交由专人负责,但对市场营销仍亲历亲为。《汽车商业评论》采访当天,他拿出一本用A4纸打印,厚达750页的“2015年销售短信记录集”,上面是这一年来他与市场销售部负责人、大区经理以及集团领导的短信沟通记录。用短信方式随时掌握并研究市场动态外,吴松还会通过第三方来验证这些数据的正确性。2016年6月23日下午,广汽乘用车一楼贵宾室,即将成为广汽集团副总经理、广汽乘用车董事长的吴松接受《汽车商业评论》独家采访。以下为本刊访谈节录。 “谁要说传祺不好,马上脸就拉下来了”《汽车商业评论》:什么时候您就比较自信了?吴松:也不能说有很大自信,但不给自己留退路。转完一圈后,我认为还来得及,还有机会,成功和失败概率50对50。然后,我召集早期班子成员和骨干开会。我说,我给大家交个底,如果传祺搞不成,那时还不叫传祺,叫广汽自主品牌,我就离开汽车行业,不在广汽干,也不在任何汽车企业干。我还说,你们也不要考虑再回合资企业,你们原来的位置都被别人替了。我在合资企业当过老总,我太清楚合资企业状况,就是从外方手上争一些权力,来表达中方意图。现在大家都要转变思想,过去只是一个帮工,说话不能算数,而在传祺你们是主人。作为主人就要自我约束,还要重点约束。所以,我今天不要权,全部交给你们。但我们之间要敞开心扉,有什么意见敞开谈。因为我们有共同目标,要把这件事情做成。毕竟,当时有好些年轻人是听我的号召后才加盟,如果事业做不成,就是对他们不负责任。我听说您前期的所有活动,财务都必须参与其中,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?当时就有人不满意,说吴总管得太细,让财务跟着我们,合资企业都不这样干。第二次开会时,我态度就变了。我说,你们要搞清楚,过去作主都没机会,现在地位变了,你们是主人,做法也要改变,帐房先生帮你规划一下有什么不好?现在他们都感谢我,说我想得远。我管理过大型国企,知道怎么改变一个企业,就是要尊重财务。但财务也不能乱来,要有效地服务于经营,成为经营方向标。要提出有效数据,让大家看到留存的价值。刚开始我对汽车也不熟悉,每个厂招标,回来评过程和细节时,我都参与,有什么改变要说明理由。好在当时市场也没展开,这样突然一搞,在痛苦的工作中找到了乐趣,在茫茫黑夜中前进时瞄到了一点微光,觉得起码自己还有点价值。更具体些,这些价值从哪里来?以前在广丰发动机时学到的经验派上了用场。尽管开始做整车我是外行,现在谈不上外行,也谈不上内行,起码比较熟悉。这样经过努力,2010年传祺投产,可行性报告是43亿元,最后节省13亿元。集团对我们评价很高,能建这么一个现代化工厂,我们也很兴奋。车做出来后,当时对汽车认识还不够。但只要是自己生的孩子,就无限喜欢。说实在话,那时是没有理由的狂热。谁要说这车不好,我就带他试一试,结果把自己搞成了一个好司机。黄教授(黄向东)比我还厉害,谁要说传祺不好,马上脸就拉下来了。我还好一点,还听得进。这也说明我们都对传祺充满感情。传祺第一款车出来后,我们开始找到一些方向,早期理念就更清晰。项目从筹备开始,我们就坚持正向开发,坚持国际标准,坚持起步就与世界同步,这些定位始终没变。您接手时,阿尔法·罗密欧平台已经买回来了吗?没有。2007年底买发动机,2008年初买阿尔法·罗密欧平台,这时心里稍微有点小底,还不是大底。真正到什么时候?工厂建成,第一款车下线,看到节约这么多成本,而且外面开始有些肯定的评论,这才有初步自信。接着在同一平台上做传祺GS5。因为总结了第一款车的经验教训,(广汽)研究院也听取我们意见,交流比较充分,GS5卖得很火,这时就充满了自信。然后到2013年,对后续产品、工厂建设和企业布局等都做了详细谋划,基础都已打好,这时自信就更强。到2014年时,传祺未来五年定位都很清晰。我说,2020年传祺要做到100万辆,我的策略是先说出来,倒过来影响企业。结果大家都说,吴松又在吹牛。刚做到8万辆,就说要搞100万辆,别人搞了多少年也没达到。后来我就讲,要给大家希望,你连希望都没有,供应商谁给你供货?经销商谁给你卖?既然话说出了口,那就要努力。好像这种争议一直伴随着您?集团做十三五规划时,我提出传祺目标是100万辆。他们说,吴总,你的想法很好,但要考虑实际情况。集团最终批准60万辆产能,我现在就已达到这个数字。产能60万辆,发挥好不就100万辆吗?所以还是领导高明。否则我要建100万辆产能,万一干不了呢?100万辆也不难,这边65万辆,那边搞个20万辆,其他再搞一点,不就起来了吗?去年我们参加北美车展,从外国人看传祺品牌的那种眼神,那种尊重的态度,都给我们传递了信心。尤其是供应商,他们经验丰富,知道一个品牌往上走的难度。当然,你们也功不可没,把2014年度轩辕大奖颁给传祺GS5,那也让我们信心爆棚。在中国汽车界,这也是极具标志意义的事件。对。针对底盘和性能,德国和日本合作伙伴对我们评价很高。博世总裁说,难以想象,这么短时间内,你们就实现了工艺一致性。底盘也是,看看这些调校,德国人会喜欢。为什么我们要跟博世签订战略合作?关键时候他给了我信心,这样心里就越来越有底。 “现在竞争已到深水区,蓝海不在浅海”《汽车商业评论》:每次听您讲话,以及我们参观车间时看到的标语,总体感觉传祺定位很高,这都是您想出来的吗?吴松:大部分是我提出来的。但也不是凭空想,是在实践中发现。比如整理整顿跟日本人学,彻底消除浪费跟丰田学,丰田管理方式最核心就是消除浪费,我们就围绕这些环节来做。最近学习中央文件,发现传祺的发展就是践行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发、共享”这五大理念,我也让他们打出来挂上。在您看来,这些氛围对员工能产生多大影响?为什么这样做?我曾在世界级企业工作过,也研究过它们的历史。中国从改革开放走到今天,可以对全球优秀资源进行集成。在品牌方面,虽然我们起步相对较晚,但在技术生产组织方面,可以走捷径。(做这些事)我不单纯是为号召员工,实际也具备这些方面的条件和能力。把这些口号打出来,是让员工向更高目标看齐。不谦虚地讲,广汽生产组织体系已超过很多合资企业。相对国内自主品牌,至少超前5年以上。目前还没有一个国产品牌,能有传祺这么高的效率,这么快的节拍,这么好的生产一致性。我们的基础和体系打得很扎实。我们用9年时间,构建起广汽三大体系:一个研发体系,一个生产体系,一个供应链体系,保证传祺品质、效率和制造,也保证同款车的一致性,让它有较好的性价比。2020年要做到100万辆,传祺的产品线和体系力能否支撑?足以支撑。2013年我们开始谋划未来,因为意见不统一,中间也有反复,最后得到集团支持。到2020年我们要投放20款车,涵盖A0级到C级轿车,其中新能源7~10款,再加上SUV,以及两款MPV——一款计划明年4月上市,一款已做规划,整体架构基本完成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构建全球研发网,我们搭建了整车跨平台模块化架构(CPMA)。这个平台出来后,第一代产品就停止。但如果没有第一代产品架构,就还得摸着石头过河。这就类似于中国改革初级阶段,市场很好,你还摸得到石头,可以找到机会。现在竞争已到深水区,蓝海不在浅海,浅海已变成红海。深水区就要精准定位,科学规划,这时产品就要飞跃。这种背景下,2014年您在北美发布传祺GS4,提到一个新名词2.0时代,怎么理解?2.0什么概念?引领行业,表明和以前切割。1.0时代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,没有创新就没进步。我提2.0概念,我们全部国际标准正向开发,包括整车架构,包括动力组成,以及下一代发动机和变速箱,都在规划。没有这个指导思想,你这里抄一点,那里抄一点,就不可能达到。参与设计的一些外国专家也很感慨。他们说,我们协助很多中国公司做发动机,没有一个像你们这么成功。但他们不知道背后的故事,我们研究院和乘用车紧密结合,从设计就开始考虑可制造性和可生产性。而且对发动机存在的问题,全都有意见反馈。说到底,到最后自主品牌还得跟合资企业竞争。根据您做传祺的经验,您认为应该怎么同台竞争?传祺都是对标国际。因为未来自主品牌竞争肯定到最后还是要跟合资竞争。目前国产品牌力没有提升,这是客观事实。这个前提下,我们不能强调打价格战,但是一定要打性价比。在SUV领域,自主品牌打防守战,合资品牌打进攻战。自主品牌先有阵营,但为什么不经打?在防守阶段,阵地没想着去巩固,还是今天东挖一头,明天西挖一头,没把资源聚焦。起初他们都批评我,说吴总就搞一款车,他们不知道我们的难处。品牌没起来,能搞多款吗?我的打法是,集中资源把这款车做精,把成本降下来,把它宣传到位,让别人感受到。但集中资源不等于不开发,别的车也选择时机开发,呈梯队地巩固。这样有什么好处?可以实现零件共享,降低成本。别人成本是往上走,传祺是往下走。还有制造方面的投资,其他自主品牌四五个厂的产能,才达到传祺一两个厂,它怎么跟我比?这也是我在广汽丰田发动机掌握到的:一个事情要做精,就必须做大规模。GA6就是个例子。非常好的车,也非常漂亮,但后来发现代价太大。为什么?轿车打的是进攻战,外资品牌层层叠叠防守。本来预计GA6一个月卖5000辆,那就退一步,调整为防守战,一个月卖1000辆~1500辆,不再去冲量。虽然有代价,但通过它,我们也总结经验。在GA6基础上开发全新GA6,尺寸更大,更便宜,成本更低。还有GA4,这款车目前进度如何?明年上市。GA4跟GA6差不多大,造型很漂亮,价钱更便宜。如果不出意外,2020年传祺达到100万辆,一点问题都没有。今年再努力一把,看能不能冲到35万辆,甚至冲更高,明年目标是50万辆。(未完待续)END对本文有任何看法,请向下滑动去“写评论”吧!延伸阅读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更多